《兵车行》原文及翻译赏析_兵车行原文带翻译

七言歌行 教学设计
【教学目标】
- 听读诗歌内容,背诵诗歌。
- 理清课文中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,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- 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、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。
【教学重点】
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【教学难点】
理解杜甫诗歌章法严密、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。
第一课时:导入
活动一:引入诗句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”
- 提问:“这是杜甫诗中的哪一首?”
- 引入《兵车行》这首诗的开头句,并与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”联系起来。
-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。
活动二:回忆作者简介 -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基本信息(如出生地、教育背景等),并引导学生回顾《兵车行》的创作背景。
教师总结:
这首诗描绘了杜甫身世困苦,创作艰难的形象。通过这首诗,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担忧,以及他对现实主义艺术的追求。
第二课时:学习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
活动一:梳理作者生平
- 读书游历时期(712-746)
- 位移游历地:长安
-
文化修养:阅读经典,树立文化自信
-
困守长安时期(746-755)
- 初步确信自己能成就事业
-
倾听李林甫的诽谤,最终机会“受制”玄宗
-
陷贼与为官时期(756-759)
- 就职凤翔,担任左拾遗
- 拜命唐肃宗,成为权臣
活动二:诗歌创作背景
- 安史之乱爆发
-
国家陷入困局,杜甫被困于叛军占据下长安。
-
奔走于权贵门下
-
为官难做,生活困苦
-
离别父亲
-
父亲去世,生活艰困
-
逃亡与困境
- 被贬斥,国中存民、生计陷入困境
活动三:分析诗歌思想
问题一:诗人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诗?
- 社会现实的苦难和对国家人民的深切思念
- 指出杜甫为了解难父女、维护社会稳定而创作这首诗,体现了“忧国忧民”的情怀。
问题二:诗歌中所传达的情感层次是什么?
1. 个人情感(感怀与愁怨)
- 父亲去世后的悲伤与无奈。
2. 对现实主义的追求
- 通过写诗抒发情感,展现了杜甫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向往。
第三课时:拓展
活动一:民歌形式的运用
1. 《小雅》的韵律特点
- 谐音和谐、动听感强
- 平仄变化自然
- 《杜工部诗集》中的风格与杜甫
- 细腻顿挫,既有现实主义的一面,但带有个人色彩
活动二:理解变化特点的深层含义
1. 章法严密、整齐的特点
- 通过交替使用不同的词牌(如《声韵通》)来丰富诗歌内容,同时保持形式上的统一。
- 从简到实与从实到虚的关系
-
初期的抽象表达,随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写照转化为现实主义,最后回归到个人情感。
-
诗人的多面性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
- 同时展现个人创作的难易与生活困境。
拓展资料
杜甫在《小雅》中表达了他作为“四电之士”(即文人雅士)的向往,同时又融入了现实主义元素,展现了诗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。这种多面性的处理让他的诗更具层次感。
通过以上教学设计,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《兵车行》这首诗,理解其背后的思想感情,并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的特点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拟人范文网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/tech/2025-11-06/1039.html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