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班语言诗歌教案及反思 篇1
一、活动目标
- 感受并体验诗歌中的温馨、友爱和甜蜜的情感。
- 听取并理解诗歌内容,激发欣赏散文诗的兴趣。
- 通过分角色表演,尝试模仿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。
二、活动准备
- 幼儿读本(《落叶》)
- 挂图:树叶在不同位置飘落的图片
- 配乐散文诗(老师播放)
- 纸张和记号笔
三、活动过程
1. 引入活动,激发兴趣。
- 老师说:“秋天到了,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在哪里去了呢?”
- 屏幕显示树叶在不同位置(如地上、沟里、河里等)的动态变化。
2. 听赏诗歌,初步理解内容。 - 学生完整欣赏教师朗诵配乐散文诗,引导他们感受落叶随风飘动的美好画面。 - 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,尝试模仿诗中的动作(如“树叶落在地上”、“树叶落在沟里”。
3. 分析和联想,尝试仿编。
-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,分角色表演仿编的动作,如“树叶落在院子里”或“树叶会飞到哪里去呢?”
- 老师引导他们用简短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发现。
4. 表达与反馈。 - 学生用纸张和记号笔创作出自己理解的情景,并表演给老师看。 -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演,给予肯定或鼓励性的反馈。
四、活动反思
- 激发兴趣的原因:
- 切实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,落叶是他们眼中的自然现象。
-
多样化的视角和动态的描述增强了诗歌的美感。
-
教学效果:
- 学生积极参与,课堂氛围轻松愉快。
-
通过表演和分角色合作,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。
-
不足之处:
- 情境设置不够多样化,未能充分展现落叶的不同位置。
- 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环节,如绘画或音乐剧展示。
总之,这次诗歌教学既符合大班孩子的发展水平,又能让他们在玩中学,培养兴趣和创作能力。
大班语言诗歌教案与反思
教案设计
主题:
《我想看见小动物》
教学目标
- 通过观察和互动游戏,让幼儿了解森林里的不同小动物及其特征。
- 在模仿的游戏中,尝试仿编简单的诗句,发展语言表达能力。
- 激发幼儿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,培养环保意识。
教学重点难点
- 了解并理解森林中的不同小动物及其特点。
- 理解并模仿老师和同伴的诗歌表演,尝试仿编简单的诗句。
教学准备
- 天花饼、小猫头玩具(用于表演);
- 演讲机、录音机(用于诗歌表演);
- 一枝树枝、松果、苹果树上的苹果(供小动物的特征描述);
- 排列好的诗歌文本。
教学过程
导入环节
- 情景引入:森林环境
-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森林,观察不同小动物在森林中的活动。
-
提问:你们都见过哪些小动物?它们有什么特点吗?(如小象、小猴、小鹿等)。
-
引导角色扮演
- 鼓励幼儿将自己当做一个“小动物”,描述自己的特征(如“我是个长鼻子的小象,它用鼻子和小象握握手”)。
理解诗歌环节
- 教师示范朗诵
-
教师以亲切的方式朗诵《我想看见小动物》,边朗诵边进行动作表演(如小象握握手、小猴拉拉勾、小鹿顶顶牛等)。
-
互动练习:模仿游戏
- 学生们跟着老师做动作,同时自己模仿老师的对话读诗。
- 例如:如果我是小象,我会用鼻子和小象握握手;如果我是小猴,我会用尾巴拉拉勾……
仿编诗歌环节
- 角色选择与表演
- 教师介绍不同小动物的特征(如小猫、松果等),并让学生根据特征模仿老师的动作(如“我想有条长尾巴的小猫会用鱼竿去钓鱼”)。
- 仿编过程
- 学生们尝试编拟简单的诗句,尽量模仿老师和同伴的动作。例如:
如果我是小象,我会用鼻子和小象握握手;
我想看见小猫会用鱼竿去钓鱼;
我们的小动物们在天空中飞舞得特别美!
活动结束
- 自由飞翔
- 教师带领幼儿飞到天空,想象自己是小鸟妈妈,小朋友是小鸟宝宝。
- 播放《小动物的快乐时刻》动画或图片。
反思与改进
- 优点:
- 通过森林环境和角色扮演,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诗歌内容,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。
-
仿编过程激发了幼儿的兴趣,尝试着运用语言表达能力。
-
不足之处:
- 部分孩子参与度较低,对模仿环节存在一定困难。
- 教师在教师示范时可能需要更直观的展示(如用身体动作模拟)。
-
如果能在仿编环节延长一定时间,可以更好地观察孩子的反应和进步。
-
改进方向:
- 提供更多互动机会,如分组讨论诗歌内容,增加练习时间。
- 通过简单但生动的动画或图片辅助教学,增强幼儿参与感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拟人范文网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/tech/2025-11-04/1001.html














